I can teach anyone to be a good woodworker,
but a person can't be a fine woodworker without a good heart.
- Sam Maloof-
懷德居讓大家久等了!
以往暑假,懷德居都應民間友好組織之請,協辦木工夏令營活動,累積了可觀經驗。近年來有意學習木作者眾,但僅有少數能即時入學,在都使得創辦人深以為憾,為了紓解大家排隊等候壓力,為了讓大家及早感受木作樂趣,懷德居積極呼應眾多友朋期待,特別利用暑假空檔舉辦「嘉溪夏山木工營」活動,以稍解大家排隊久候之悶,雖然開辦性質純體驗,確也真誠回應木工朋友的期盼。
營隊主題:早安凳
一對夫妻好心讓我搭便車,我們都要上山,木工初體驗。
與其說是學木工,更像是拍去城市裡的灰塵,拜訪山林。
我喜歡教室裡大大的工作桌,桌面上的工具、老師準備好的木料,預告著即將誕生的小木器。教室外傳來的蟬鳴鳥叫是天然配樂。「來,看這邊!喀擦!」對面的桌友是高中物理老師,感謝他做木工之餘還幫我拍了好多做木工的「英姿」,下課前,來自不同年齡層、背景的大家圍成一圈交流做木工的心得,拿著自己的作品,不完美卻閃著樸拙的光,好像有什麼種子在心中萌芽了。
英國的夏山,有人說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學校;嘉溪則是懷德居所在地,舊時地名嘉溪雅坑的省稱。去年夏天我們在山上做木工,一日學校,一件溫暖的木器,一群新朋友,一次樸實的呼吸。這裡是由豬圈改造而成的木工教室,沒有冷氣,但有流動的風。風帶走塵土漫漫,留下果實累累。一天的勞動交換一件精緻的作品,或許因為是親手做,看來特別順眼,像是自己的孩子。
教室對面住家的男孩,提著一袋剛採收的地瓜,走向旁邊的園圃。嘉溪的土壤孕育著好吃的地瓜,還有一群幸福的木工人。教室的一角,老師又泡了一壺茶,學員的聊天聲傳出了教室,往山谷的方向。
這是一次起點,微小卻深刻的起點。邀請你來做一件木器,把森林的空氣帶回來,把木工夢帶回來,讓城市人都妒忌。﹝王學寧﹞
營隊習作:早安凳
設計:趙南開、郭家宏
材質:櫻桃木
尺寸: ?30 x 51H 公分
這是懷德居應非營利組織之請,專門設定的習作題目。像這樣的親子凳,如果全無木工基礎者,大概需要在懷德居學習 80 小時以上,才有能力自行施作。但木工營1天的活動時間,要完成此坐凳,是不可能的任務。為此設計這款圓凳,讓無經驗者亦能體驗木作之樂。
「早安凳」設計說明
台語的「早頓」,一句台式問候,親切的在地人情味,拉近彼此的距離其實可以很簡單。
一個凳面、三支腳的造型來自早期家庭常見圓型飯椅,象徵家人團圓美滿。
凳面的弧度提供臀部完整的撐托舒適感,中間的小孔增加拿取的便利性,簡潔的造型,方便收納。樸實的木質紋理,不論出現在家中哪個角落都能輕易融入,伴隨世代的傳承,與記憶的陪伴。簡單的造型就是如此不簡單。
主辦:懷德居文化基金會?
地點: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
日期:2019 / 7 /?21(週日)(暫定)
時間:09:00~17:00?
人數:22人/梯次?
對象:16 歲以上?
費用:3,500元 (含材料、午餐等)
報名程序:
1 線上報名:詳填並核對報名資料
2 通知繳費:收到報名資料後將電郵通知繳費
3 生效確認:繳費完成後請回信告知匯款資料,確認後即完成報名
線上報名連結
活動流程
08:30 ~ 09:00 報到:詳路線導覽圖
09:00 ~ 10:00 製作說明講解、示範
10:00 ~ 12:00 凳面鑽榫孔、凳面手感刻紋
12:00 ~ 13:00 午餐交流、休息時間
13:00 ~ 13:30 木工私塾懷德居精彩影片用心賞
13:30 ~ 15:00 凳腳砂磨、凳面手感刻紋
15:00 ~ 15:30 膠合組裝
15:30 ~ 16:00 整體細砂,塗裝作品說明講解與示範
16:00 ~ 16:30 場地清掃,收拾物件
16:30 ~ 17:00 成果發表心得分享
17:00 平安返家
備註:請穿著包鞋,可自備口罩及工作圍裙或工作服。活動時程,主辦單位保留微調權限。
懷德居交通導引
懷德居《路線導覽圖》
Trackback Address : http://hdg.tosaint.com/trackback/783
15 從「心手合一」到「木心之所」| Category : 楔子- 學校誕生| 2019/04/17 18:57
2004~2019
懷德居的心路歷程
journey of the heart
從「心手合一」到「木心之所」
2006 年懷德居 HDG 在善心人士的贊助下,師法歐美日先進國家,於林口嘉寶創辦非營利屬性的木工實驗學校 (Nonprofit Experimental Woodworking School, News)。多神奇的字母組合,我們確實集合各方(North, East, West, South) 力量,成就這所學校的誕生,為此乃以 HDG-NEWS 做為學校英文簡稱。至於學校 LOGO,除了 NEWS 字母外,另加雙手圖像在上,用以強調「心手合一 勤工儉學」。
美國老木匠 Sam Maloof 說:「我可以教導任何人成為一位優秀的木工;但如果他沒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,是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好木匠。」
2019 年,隨著木師基地落成,懷德居推出「心」LOGO 迎接木工教育新紀元,以心作為核心理念,涵蓋家具知識館、木工實驗學校、文化基金會、木師基地等不同的懷德居面貌。木心,可以理解為一種木工人的內涵,或對「木工之道」的追尋。而懷德居正是可以讓這些對木工有心、有熱情的人聚在一起切磋、琢磨和扶持的地方。LOGO 設計便是從這個概念出發的。
「懷德」本身很難具象化,但都帶個「心」字,所以就把它轉化為「心」的形象。而「居」字很容易聯想到是某個居所,所以用房子的形象來呼應,強化連結,這個居所不見得指特定的建築,也可以是一種文化的載體,或是人文情感的歸屬。
房子裡頭, 由 三個橢圓點 + 英文U (united) 組成的心字,乃代表由家具知識館、木工教學基地與文化基金會合組而成家具三合院的概念。字體的結構偏隸書+行書的簡化概念+幾何造型的設計,想要帶出在傳統中創造自由、革新的信息。視覺方面,嘗試在平衡中創造一種節奏感,帶有爵士樂的精神,宛若深思熟慮的即興,自由卻不失嚴謹。
至於顏色,選用比純紅稍微再暗的紅色,搭配黑色的字體。一方面延續整個 LOGO 想要傳達的氣氛──在傳統精神中的創新;一方面也使人聯想到印泥的顏色,帶有某種傳統文化的氛圍。此外,紅色也是令人感到活力、創新、熱情的顏色,黑色則是帶來穩重、自信的形象。
Trackback Address : http://hdg.tosaint.com/trackback/781
13-6 木師教堂開課計畫| Category : 13木師教堂| 2018/07/21 12:32木師教堂啟動「多元木藝」開課計畫
來去來去 大家來去學木工
安得優勝美地木工房 大庇台灣木民俱歡顏
Trackback Address : http://hdg.tosaint.com/trackback/778
14-14 立於樹梢 一躍而下| Category : 14木活雜誌| 2018/06/10 12:52木活 Vol.2
立於樹梢 一躍而下
木師有兩房:工房和書房。
懷德居長年鼓吹將「手作木工」帶進常民的生活作息裡,這本雜誌就在分享他們「與木共舞」的故事,篇篇精采,值得訂閱收藏。
認識《木活》標識字 Logotype
這是木活經歷的第一個夏天,我們用閃耀的色彩來迎接。
木活 Vol.2 所介紹的人物都是具有強烈風格的探索者,特別的是,他們能夠不被品味潮流影響,回到自我的核心,甚至是有一點孤獨地,透過手作、實驗,自然而然的形成獨特的生活態度。
封面+封底 Vol 2
88 頁精彩內容,依照生活的節奏,安排了早晨、午餐、黃昏三篇主故事,分別拜訪了製作木家具/樂器的藝術家林子、因為想製作獨木舟而踏上木工路的冰店主人阿布,以及在山海之間努力打造著夢想之屋的昌全、娃娃。剛成功募資生產燕椅的年輕團隊「路力家器具」,也和木活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,為新時代注入老靈魂。
封面特邀:
圖文創作者、也是熱愛自然與木工的紅林,用水彩勾勒木民的作品
目錄
3 編輯的話
4 挪威木匠手記
6 早晨 ─ 四個季節
16 午餐 ─ 一條船
30 黃昏 ─ 雙人屋
42 創造經典 ─ 路力家器具
52 木民之心 ─ 一雙筷子的未來
56 學員故事 ─ 匠心與將氣 訪木工機長—巴南星
62 懷德居 ─ 學員作品
Trackback Address : http://hdg.tosaint.com/trackback/776
3-87 2018?嘉溪夏山木工營| Category : 3呼朋引伴| 2018/06/02 13:422018嘉溪夏山木工營
傳承木工文化 推廣家具藝術
體會創作美感 豐富生活技能
I can teach anyone to be a good woodworker,
but a person can't be a fine woodworker without a good heart.
- Sam Maloof-
懷德居讓大家久等了!
以往暑假,懷德居都應民間友好組織之請,協辦木工夏令營活動,累積了可觀經驗。近年來有意學習木作者眾,但僅有少數能即時入學,在在都使得創辦人深以為憾,為了紓解大家排隊等候壓力,為了讓大家及早感受木作樂趣,懷德居積極呼應眾多友朋期待,特別利用暑假空檔舉辦「嘉溪夏山木工營」活動,以稍解大家排隊久候之悶,雖然開辦性質純體驗,確也真誠回應木工朋友的期盼。
營隊主題:親子凳 把森林裡的空氣帶回家
一對夫妻好心讓我搭便車,我們都要上山,木工初體驗。
與其說是學木工,更像是拍去城市裡的灰塵,拜訪山林。
我喜歡教室裡大大的工作桌,桌面上的工具、老師準備好的木料,預告著即將誕生的小木器。教室外傳來的蟬鳴鳥叫是天然配樂。「來,看這邊!喀擦!」對面的桌友是高中物理老師,感謝他做木工之餘還幫我拍了好多做木工的「英姿」,下課前,來自不同年齡層、背景的大家圍成一圈交流做木工的心得,拿著自己的作品,不完美卻閃著樸拙的光,好像有什麼種子在心中萌芽了。
英國的夏山,有人說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學校;嘉溪則是懷德居所在地,舊時地名嘉溪雅坑的省稱。去年夏天我們在山上做木工,一日學校,一件溫暖的木器,一群新朋友,一次樸實的呼吸。這裡是由豬圈改造而成的木工教室,沒有冷氣,但有流動的風。風帶走塵土漫漫,留下果實累累。一天的勞動交換一件精緻的作品,或許因為是親手做,看來特別順眼,像是自己的孩子。
教室對面住家的男孩,提著一袋剛採收的地瓜,走向旁邊的園圃。嘉溪的土壤孕育著好吃的地瓜,還有一群幸福的木工人。教室的一角,老師又泡了一壺茶,學員的聊天聲傳出了教室,往山谷的方向。
這是一次起點,微小卻深刻的起點。邀請你來做一件木器,把森林的空氣帶回來,把木工夢帶回來,讓城市人都妒忌。﹝王學寧﹞
營隊習作:親子凳 Stool for Two / 2018設計:趙南開、郭家宏
材質:山毛櫸(beech)、白橡木(white oak)
尺寸:80L x 24W x 38H 公分
這是懷德居應非營利組織之請,專門設定的習作題目。像這樣的親子凳,如果全無木工基礎者,大概需要在懷德居學習 80 小時以上,才有能力自行施作。但木工營1天的活動時間,要完成類此坐凳,那是不可能的任務。為此設計這款親子凳,讓無經驗者亦能體驗木作之樂。
設計說明:最佳的共讀距離—親子凳
流線圓融的造型,帶動視覺輕巧活潑的感受,揉合人體工學的凳面圓潤有弧,減少腿部壓力,雙橫棖設計提供布偶、童書的多用途收納空間。親子凳選擇三種木材搭配,以山毛櫸與白橡木微差距的色階表現凳面與腿足的明快量感,並以黑胡桃木銜接凳面增加凳面天然木質紋理的流暢與對比。
主辦:懷德居文化基金會
地點: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
日期:2018 / 7 /?22(週日)
時間:09:00~17:00?
人數:22 人/梯次
對象:16 歲以上
費用:3,500 元 (含材料、午餐等)
報名程序
1 線上報名:詳填並核對報名資料
2 通知繳費:收到報名資料後將電郵通知繳費
3 生效確認:繳費完成後請回信告知匯款資料,確認後即完成報名
線上報名連結
線上報名連結
活動流程
08:30 ~09:00 報到:詳路線導覽圖
09:00 ~ 09:30 作品製作說明
09:30 ~ 10:30 凳腳砂磨試組裝
10:30 ~ 12:00 組裝、膠合待乾
12:00 ~ 13:00 午餐交流、休息時間
13:00 ~ 13:30 木工私塾懷德居精彩影片用心賞
13:30 ~ 14:30 卸除膠合夾具、修銼凳面
14:30 ~ 15:30 整體細砂,完成作品
15:30 ~ 16:00 塗裝作品說明講解與示範
16:00 ~ 16:30 場地清掃,收拾物件
16:30 ~ 17:00 成果發表心得分享
17:00 平安返家
備註:請穿著包鞋,可自備口罩及工作圍裙或工作服。活動時程,主辦單位保留微調權限。
懷德居交通導引
Trackback Address : http://hdg.tosaint.com/trackback/775
13-5 臺北大學公告 木師基地上樑| Category : 13木師教堂| 2018/05/13 13:18國立臺北大學 最新公告
懷德居木師基地5月5吉時上樑
日期:2018-05-07?聯絡人:總務處?聯絡電話:66260
位於臺北大學三峽校區鳶園中的「懷德居木師基地」於2017年11月7日動土,2018年5月5日吉時舉行上樑典禮,典禮由懷德居創辦人林東陽教授、懷德居文化基金會孫靜源董事長與李承嘉校長共同主持。
前述工程由懷德居基金會實物捐贈,基金會委由林嘉慧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,建築棟數共3棟量體,總樓地板面積758.48平方公尺。其中A棟1樓包括工作區、機械區、休息區、門廳、工具區、吸塵及空壓設備空間;A棟2樓包括半成品儲存區及值夜室﹔B棟包括茶水間、男女廁及無障礙廁所;C棟包括備料室、機電空間、吸塵及空壓設備空間。
懷德居創辦人林東陽教授表示,木師基地,是專門培養業餘木工匠師的地方,套句時下最夯的話語,那就是「木工創客」的自造基地。未來將可提供學生社團活動及展覽之空間,有效提升本校學生之藝術氣息及對木工文化之了解。
懷德居木師基地5月5吉時上樑
引自:https://www.ntpu.edu.tw/chinese/newsUpdate_more.php?id=24842Trackback Address : http://hdg.tosaint.com/trackback/774
13-4 木師基地定名經由| Category : 13木師教堂| 2018/04/24 17:06懷德居木師基地
Woodworking Complex, HDG
木師教堂的暱稱
【木師之夢─懷德居十年展】在學學文創舞台,展出木師教堂建築模型,參觀者不明所以,好奇問道木工教室為何叫做【木師教堂】?木師的教堂實為木工老師的教學殿堂,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;工藝精神本質也確實神聖,懷德居樂意接受挑戰,並邀請各方同好共襄盛舉。
我是木師 無關宗教
在懷德居經常被問到:林老師你有宗教信仰嗎?我說:很想有,但目前沒有。因為沒有,所以才沒有嚴重的宗教排他性。
年前拜訪一位認識多年的學佛木工人家,過著幾近出家修行人的作息,生活寧靜少受干擾。因此雖然拍了些照片,也不好公開。但挑了這一張Po在臉書上,引起了一些回響。讚說:這字好樸實,或問:林教授是基督徒吧?我則回說:我是「木」師,無關信仰。因為喜歡「木師」這個抬頭,因此就如此回話。我以為「道並行而不相悖」,而非「道不同,不相為謀」。
做木工可以是一種職業,也可以是一種業餘生活方式的選擇。有人把學木工視為一種修行,學佛人做好木工,便很自然;另者聖經記載:耶穌是木匠的兒子,而且年輕時也從事木匠的工作。今天懷德居推動木工學習,無關信仰,而要學好木工,態度是關鍵,慢工細活,匠作圭皋。
2013年夏天,我們著手迎接另個十年的到來,積極尋覓綠地,憧憬著未來,木師教堂,薪火相傳。懷德居未來之家,從《公東的教堂》到【木師的教堂】,我們以此為使命。懷德居樂意接受挑戰,並邀請各方同好共襄盛舉。
若有人再問懷德居:你信仰什麼呢?我們信教育能有另一種可能;我們信台灣的文憑主義潮流淹沒不了時間累積而來的傳統工藝;我們信生活品味能取代政治成為熱門話題;我們信支持一間【木師教堂】的誕生有助於社會創新;我們信懷德居還有第二個十年,而推廣木家具的精神也將繼續閃爍。
定名經由
最近我們在想這些年來暱稱的「木師教堂」,是否直接轉化為懷德居二代基地的正式名稱,還是另外命名?反覆思量,或許「木師基地」是一個很不錯的名號。木師教堂可能被誤會,木藝教室則鮮特色。那就叫懷德居木師基地﹝Woodworking Complex, HDG﹞如何? 木師基地,專門培養業餘木工匠師的地方,套句時下最夯的話語那就是「木工創客」的自造基地。
不過還是集思廣益,藉由臉書徵詢看法,木友參與命名回應熱烈,紛紛提出深富意思的名字,諸如:木師聚場、木師聚院。木師塾。藝匠堂。木思堂。木藝堂。木教坊。匠師牧場。木技藝場。卡本特之家。木想師教室、木創學苑、夢創工房。懷德木?夢工場。懷德木藝學園,及以木譜成詩歌的「木詩堂」等等,不一而足。甚至引經據典:清代有「水師學堂」,現代我們就辦「木師學堂」如何?以前稱學校都叫學堂,不是嗎?。不過也有主張:不忘初衷,就是木師教堂,並說「木師教堂」很酷,很有特色,久了自然大家都知道。也有更直接了當,就叫「懷德新居」,開枝散葉沒忘「懷德居」。
Trackback Address : http://hdg.tosaint.com/trackback/773
14-13 木活-編輯筆記Vol.1-1| Category : 14木活雜誌| 2018/01/10 08:34木活-編輯筆記 Vol.1
1.森林手心
因為平時在臺大藝文中心工作的緣故,於2012年和懷德居合作展覽,伴隨展覽的是一本小書,那是我所編輯的第一本書,採訪台大實驗林和懷德居的故事,往返在兩座不同的山,從此和木工開始了好幾年的緣分,大家都以為我有學木工。也是在這個時候我發現工藝與自然的美好連結。
Trackback Address : http://hdg.tosaint.com/trackback/770
14-12 木活來跨年| Category : 14木活雜誌| 2018/01/05 08:32Trackback Address : http://hdg.tosaint.com/trackback/769
14-11 走在木活的路上| Category : 14木活雜誌| 2017/12/28 19:32
走在木活的路上
文:鄭韻潔
圖:郭家宏
我們靠著這份禮物,來來去去的一口氣,走在生命故事的路上!這個身體是渡過海洋的船,船過水留痕,不同的經歷、不同的體會,活著!有知覺;有思維;有感動。您是怎樣的活著呢?
我曾經是懷德居大家庭的木頭人,也喜歡木作活兒,現在也還走在東部木活的路上。平日喜歡文字堆積,日前偶閱懷德居基金會出版之《木活》雜誌,拜讀之後,發現懷德居又在改變,從深山裡的圖書館,前進到木工實驗學校,又成立基金會,在三峽台北大學開疆闢建二代基地。以往常規出版的年鑑又大轉彎改變方向,不再是一成不變的介紹學員作品集和懷德居的二三事,而是與大家分享作品的去向與生活的應用結合,更在乎的是木工人的生活故事與態度。
如果懷德居也是一艘船,它的痕跡,從山上走到山下,從形象走到意象,從社區走向社會,總是深刻的觸動人心,告訴我們:「活著要有勇氣與把握機會去改變!」如同創辦人林教授自退休生涯一路走來,堅持無私的初衷與堅定的意志力,在木工教育傳承、提升生命品質上奉獻自己,相信一定是突破許多難關、眾志成城有今日的光景。
我們常藉口庸碌,無暇管理自己的生活清單,木活的故事人,提供我們不一樣的生活模式與思維,但一樣的是生命的優雅與淡定。感激現在我們活著,學著樹朝向著光的方向走去吧!活著要學習有勇氣與把握機會改變,更期待木活的再響起!
Trackback Address : http://hdg.tosaint.com/trackback/768